跨界车企造起了机器人
跨界车企造起了机器人
Hory-ai | Horysk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徐佩玉
在小米等品牌跨界造车的同时,车企也开始跨界造起了人形机器人。海妹了解到,目前广汽、小鹏、奇瑞等多家车企已经布局这一赛道。
这是为啥?在车企看来,造人形机器人和造车具有技术同源性,造出来还可以直接用于自身的汽车生产,提高车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未来空间很大。
近两年,不少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
不久前,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可稳健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去年底,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1.78米、体重7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奇瑞汽车联手一家AI公司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
车企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准备应用在哪儿?
有的已在汽车生产车间“上岗”。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并承担起组装等生产任务。广汽的人形机器人计划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预计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奇瑞则为其参与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设定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门店导购。为了适应导购的工作,Mornine配备了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还可以模拟人类的嘴巴和面部肌肉运动,不仅能说会道,还能展露笑颜。
车企为何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造车特别是造智能汽车,与造人形机器人有技术同源性。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部长秦孔建告诉海妹,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技术同源性越来越强,都是具身智能最为典型的应用,车企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车企对人形机器人有需求,也看好这一市场。
对车企而言,机器人可应用于智慧工厂,具有工作质量稳定、持续工作时间长、能适应恶劣环境等优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竞争力。
车企通过人形机器人研发能够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提升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家庭陪伴、医疗护理等其他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车企可以借此机会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挖掘更多商业价值。
同时,车企在这一赛道也具有明显优势。
在生产端,制造汽车和制造机器人有大量供应链重叠,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加快上市步伐。
在市场端,车企已具备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机器人产品的推广。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作为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广阔。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00亿元。
眼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秦孔建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应用潜力,未来有望在养老陪伴、家庭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政策加码、车企“入局”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打开新格局,研发更多新产品,构建更多应用场景。